【觀望】2030年中國將有110座核電站運行 核電產業鏈爆發
2015/12/7 16:43:16
北極星核電網訊:近日,媒體發布了“十三五”規劃草稿中核電站建設的相關信息。根據“十三五”規劃草稿,我國將在2016年開始的五年內,每年建設6到8座核電站,并為采用自主技術的核電站投入共5000億元資金。到2020年末,中國在運與在建核電站發電總規模要達到8800萬千瓦的規模,到2030年中國將有110座核電站運行。
核電是一種高效環保的新能源,近年隨著我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、傳統能源供應緊張,發展核電等新能源調整能源結構成為我國重大戰略之一,國內核電建設就此興起,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也成為國家高層積極向海外推廣的中國新“名片”。
雖然2011年福島核電事故爆發后,我國與其他國家一樣暫緩了核電建設進程,但四年后又重啟。在環保、能源壓力與對外貿易等多重壓力下,核電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破局的重要手段。我國總結福島經驗教訓,加強了核電問題排查等工作;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領先世界水平,具有極高安全保障是我國堅定發展核電的重要基礎。

目前我國現役核電機組數量為23臺,從未發生過二級以上事故;在建核電機組為26個,機組質量全部受控。海外市場中,我國英國、羅馬尼亞、南非等國達成合作協議,并積極推動核電項目落地。未來5年,全球將有興建160座核電站,涉及15000億美元,我國有望在巨大的市場中分羹。
核電發展環境內外呈現利好,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至2020年,僅核電設備領域就有至少3000億的市場需求。如今,在“十三五”規劃要求下,核電將迎來政策“蜜月期”,產業鏈爆發在即,產業鏈各環節公司發展前景值得關注。
核電建設包括燃料供給商、設備供應商、電力輔業集團、發電企業核輸配電企業等環節。其中,核燃料、原材料生產是上游環節,包括鈾礦等材料生產。中國的鈾礦儲量不豐富,需要依靠國外核燃料進口,因此,國內的核電公司正努力對外兼并或與外國鈾礦公司合作,獲得穩定的鈾礦來源。目前,中廣核與中核國際都采用了這一方式。
中游環節,包括核反應堆、核電核心設備制造及核電輔助設備制造環節,相關企業有上海電氣(堆內構件、控制棒驅動、蒸汽發生器、壓力容器)、東方 電氣(汽輪機、發電機、蒸汽發生器、壓力容器)等。
下游包括核電站建設及運營維護,國內有中廣核電力、中國核電等。